【米酵菌酸如何產生】

林口長庚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表示,米酵菌酸的產生為米製品、椰子製品在發酵過程中受到椰毒假單胞菌汙染,讓細菌產生一種毒素叫作米酵素酸,一般容易在20~30度C、PH值中性的環境中繁殖。

包含「發酵米及榖類製品」,像是腸粉、河粉、年糕、糯米、湯圓等,另外像是「久泡的木耳、銀耳」只要這些食物變質就可能含有米酵菌酸。

像是2020年中國就有一家人食用玉米發酵做成的麵食「酸湯子」,因使用的食材已在冷凍櫃放置整整一年,在食用後30個小時內,一家9人相繼離世。

至於粿條,因為是米製品,也恐因不當的製作過程或因不當保存而受到污染。

目前醫界對米酵菌酸並無解毒劑,致死率為40-100%,相當高。

根據香港食物安全中心指出,米酵菌酸由椰毒伯克霍爾德氏菌產生,這種細菌在土壤及植物中無處不在,最佳生長溫度為攝氏37度,且米酵菌酸耐熱,而且沖洗不去,米酵菌酸中毒的病人可能出現腹痛及嘔吐等病徵。情況嚴重者可引致肝功能異常,甚至死亡。
近 31 日
36 次瀏覽
本訊息有 0 則查核回應
目前沒有已撰寫的回應,建議對其抱持健康的懷疑。
加 LINE 查謠言
加 LINE 查謠言
LINE 機器人
查謠言詐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