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回應
4000 認為 含有個人意見
引用自 4000 查核回應
台灣不會有「XX醫科大學」、「XX醫院腫瘤專業」的用詞,文章似乎出自大陸人手筆,有其他轉傳是寫「來自北京的長輩寄給我」,這篇文章可能是冒用莊榮兆的名義。

有關醫院執行過度醫療手段,進一步收取高額費用作為收入,因文章隱藏醫院名稱無法查證。

過度醫療牽涉到醫病關係,醫療處置上沒有統一的解答,折衷的方式,就是由醫學會將專業臨床指引,轉化為一般民眾可以理解的內容,讓病患在與醫師討論治療方式之前,具備基礎認知。

例如台灣胸腔外科醫學會正考慮邀請胸腔內科、放射科等相關專業人士,共同針對發現肺結節的後續處置,建立共識指引,讓醫師與病患討論治療方式時,有一致的參考建議。

醫療處置沒有唯一解答,唯有醫師為病患與醫療品質著想,病患也在資訊充分的情況下尊重專業建議,才能盡可能避免對人體有害、又浪費資源的過度醫療行為。

不同意見出處

過度醫療:執行手術淪為醫師的高收入來源? @聯合新聞網
https://udn.com/news/story/6839/3745376

過度醫療:執行手術淪為醫師的高收入來源? | 聯合新聞網:最懂你的新聞網站

「不可傷害病患」(Do no harm),是全球西醫學生都曾宣誓遵守的最高價值,因為治療並不總是有益無害,有時對人體的影響更不是立即可見,需要醫師審慎評估。但在台灣,由於健保支付制度的財務誘因,以及民眾對疾病的恐懼,出現許多非必要的「過度醫療」行為,不僅浪費健保資源,更可能傷害病患健康。唯有建立正確的醫療品質觀念,才能分辨醫療行為的合理性,避開無處不在的過度醫療陷阱。

https://udn.com/news/story/6839/3745376

以上內容「Cofacts 真的假的」訊息回報機器人與查證協作社群提供,以 CC授權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4.0 (CC BY-SA 4.0) 釋出,於後續重製或散布時,原社群顯名及每一則查證的出處連結皆必須被完整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