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想務實退休卻大漏財!百大良醫、家醫科醫師揭「自費醫療」不必要、CP值極低
2023-11-05 05:00 聯合新聞網/ 李 雪雯
醫療自費項目愈來愈多
在上上期的專欄中,筆者曾建議想要務實退休的民眾,在退休後極易「大漏財」的項目—重大醫療費用上,最好都要有「對任何自費項目(不管是手術、治療、藥費或醫材)勇敢說No」的心裡準備。
但是,很多民眾的困擾卻是:自己並不具備醫療專業,在資訊嚴重不對稱之下,又該如何「拒絕不必要的自費醫療項目」呢?套句一位不願意具名醫師的玩笑話—現在民眾去醫院,真的是像去「剝皮寮」一樣,都會被剝一層皮。
雖然這是句玩笑話,但也非常地「寫實」。因為儘管民眾都有健保,但是,現階段各大醫療院所,會要求民眾進行「自費」的項目很多,包括藥物、器材、醫材(材料)、檢查…等。
自費醫療CP值極低
根據身為「行政院+衛福部+輔導會」認證的百大良醫,同時著作有《背痛怎麼辦,外科醫師不告訴你的十大秘密》等書的家醫科醫師簡志龍的私下了解,許多自費醫療其實是不必要的,且CP值極低,單純只是「醫院的金雞母」而已。
然而,在「資訊不對稱」之下,民眾常不知道「該做」?還是「不該做」?以下,就是筆者採訪簡志龍醫師,提供給一般民眾「正確拒絕自費醫療項目」的原則:
原則一、非為治療疾病的自費→No。所謂的自費醫療項目,有不少是醫院自行創造出來的項目,像是基因檢查…等。簡志龍就引述他的一位婦產科朋友的說法表示,凡是產前各種遺傳病檢查,除非高齢或有家族史,「其實是可以不用做的」。
原則二、為了治療疾病的自費項目,依以下標準因應:
緊急與否?如果不緊急,簡志龍建議民眾,可以跟醫師說:「請給我幾天時間決定」,然後,馬上花點功夫研究這些藥物或醫材,看看他們對於臨床效果及自己的投資報酬率?
尋求「第二醫療意見」
簡志龍認為這個時候,民眾尋求「第二醫療意見」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要問第二位醫師:原先的用藥及手術,是否真有必要?「如果不是需要的刀,花這種錢,一點意義都沒有。甚至所開的刀,還會導致民眾很多副作用」,他說。
常常在個人臉書中,提供民眾正確醫療資訊,並且大力提醒民眾「切勿陷入醫療迷思」的簡志龍強調,如果第二位醫師,也說「需要開刀」,民眾也要特別注意其語氣,是否是「真的不需要開刀」?他以開刀為例指出,由於不少醫師都不願去批評同業。所以,他便建議民眾在詢問第二位醫師時,一定要向其表明「不會在這裡開刀,只是尋問其意見」。他認為這樣,才能排除「第二位醫師,因為想要爭取病患在此開刀,而無法提供公平客觀意見」的可能性。
必要與否?簡醫師不忘再三提醒民眾,選擇自費項目的首要條件,便是「這治療有沒有必要」?凡是效果差,且副作用多的,都要慎重考慮及拒絕。一再強調任何治療及處置,都要遵守「自然,不過份介入」原則的他,就非常反對沒特殊狀況下的剖腹產,以及使用過多釘子固定的脊椎融合手術。
再例如治療手汗的「胸腔交感神經阻斷術」、治療骨折的施打骨水泥、關節鏡手術、脊椎固定手術…等。他認為民眾若是能夠拒絕這些「選擇性的手術」,不但可以避免副作用的產生,也能省下一筆不算小的自付費用。
財力夠不夠?問問自己
1.財力不足,也沒有保險→真的就不用客氣,直接說No!假設是自己的父母親去裝支架,當醫師建議「要用最好的(好一點的支架,就貴很多)」,民眾自覺財力已經負擔不起時,簡醫師就建議做子女的,也要毫不客氣地說「No」。像是他,就非常反對把家裡的積蓄,例如教育小孩的錢,或是為了其他用途的錢,全都花在這些昂貴的自費醫療項目上。
簡志龍再三強調,民眾真的沒有必要去選擇,醫師推薦的那些利潤最高的項目。「因為對醫院、醫師來說,利潤最高的自費醫療項目,卻極有可能不是民眾真正需要的。特別是每個家庭都有經濟考量,如果你真的困難,那就做健保項目,依我的經驗,其效果也都有85分了。還有,千萬不要借錢貸款去做」,他加強語氣地說。
2.財力夠,或是有保險:還要依照以下2項條件審視:
不確定是否能治癒疾病?簡醫師承認,在癌症用藥方面,問題的確比較複雜。但他以罹患胰臟癌為例指出,假設有一新藥,可以讓民眾多活5個月,卻要花50~100萬元,那麼,「到底值不值」的問題,不但跟當事人的經濟(財力)有關,也跟當事人的「價值觀」有關。
「因為,這錢若不支付藥費,可以花在別的地方。畢竟,人都會死嘛,所以,花個上百萬元以多活幾個月,是否真有意義,真的是『因人而異』。特別是有太多新式治療藥物,雖然經過FDA的核准,效果卻不見得真的很好,且還會有很多副作用」,他說。
可治癒:當然,假設病患有錢,或有買保險,採用新藥的財務壓力就會比較低些。他表示,保險在某些時候,的確是可以緩解病患某些經濟壓力,比如罹癌時,可能可以「不用花那麼多錢」。
但,貴的、好的,就一定比較好嗎?基本上來說,簡醫師也完全「不覺得如此」。所以,簡醫師仍想提醒民眾:就算自己財力夠,或是有買保險,一定要擯除「貴就是好」的迷思。
例如最近,他就常聽到麻醉科的醫師,會要求病患在麻醉時,用好一點的藥,理由是「手術的危險性比較低」。對此,他便引用一位神外好友醫師的建議—「當麻醉師勸你,用更好更安全的自費麻醉藥,可以不用答應」。因為,「單用健保給付的麻醉藥,真正會『過敏』的機率非常少,大約只有幾十萬分之一吧」,他說。
再比如心導管檢查後所置放的支架,簡志龍引述一位心臟科醫師的說法就是:手術後3年內,傳統支架有25%,而塗藥支架有10%會「再阻塞」。他認為,兩者間的差異其實不大。但健保與自費的價格差異,卻可能是十多萬元。此時,要不要採用塗藥支架考量點,就是民眾的經濟能力,年齡與其他共病。他強調:「假設年齡輕,又沒有其他共病(例如三高),民眾真的要考慮為了這點差異,值不值得多花這筆錢」?
原則三、找到好醫院、好醫師,就比較不用擔心自費項目難以選擇。有好醫院、好醫師,民眾就能較為放心及信任。因為,他們會公平客觀的跟民眾討論自費項目,而非把民眾當成肥羊。
簡志龍說不可否認,一般公立醫院,會比較不功利一點。儘管不論公、私立醫院,都有不錯的、不常主動要求病患採用自費醫療的醫院。但是,仍有有一些醫院,真的非常的「商業導向」,且「名聲在外」。
他認為這是因為現階段,每一家醫院,就是一個單一體系,會從上而下、每週地進行考核其醫師,要有自費醫療的一定業績。有時候,有些醫師想要真的為民眾著想,卻都很難「混得下去」。
所以,簡醫師建議民眾,應該選擇一家有好名聲的醫院,找一位好醫師來看病。由於民眾不可能從高雄,跑到台北來就醫。所以,他建議民眾,一定要找離自己近的醫院及醫師。特別是當民眾在某一地區住久了之後,自然就能聽聞及避開那些「什麼都要自費,且惡名昭彰」的醫院及醫師。
前面曾經提到,民眾應該要有「尋求第二醫師意見」的習慣。既然「第二位醫師的建議」如此重要,那麼,又如何找到一位合適的好醫師呢?簡醫師建議民眾,假設不知道一間醫院裡,誰是「不主動慫恿病患進行自費醫療」的好醫師?其實可以從認識的,該醫院護理師或員工中探聽。
可先考慮資深的主治醫師
不過,他也不忘強調每一科,應該都有不少好醫師。所以他會建議民眾,首先可以從「所看科別的醫師名單中,具有8~10年以上資歷的主治醫師」為優先。
此外,他覺得最重要的,還是民眾跟他(醫師)接觸的經驗。「因為,每一位醫師,都可以有他的想法。例如我剛才講的,有的醫師就只做達文西手術。那如果民眾不想自費進行達文西手術,那就只能找別的醫師,不必非要給這位醫師開刀不可」,他說。
所以在選定「具有8~10年以上資歷的主治醫師」之後,簡志龍建議民眾,可以實際掛這位醫師的號及看診,並觀察該醫師與自己或其他病患間的互動「是否站在病患的角度思考」,以及其對自費醫療的態度。他再三強調:「『感覺』是非常重要的,一位醫師是否真正關心病患?還是以利潤為導向?一般民眾是可以察覺得出來的」。
舉例來說,民眾可以先跟醫師溝通,看看他們對於「自費醫療」的態度如何?問他們「要花多少錢」?「要怎麼開」?簡志龍覺得,「感覺」滿重要的,民眾與醫師的互動中,可以看出這位醫師是比較「病人傾向、關心病人」的?還是比較利潤導向的?
不要有名醫迷思
至於(醫療或開刀)的技術上,簡志龍並不覺得不同醫師間,會有太大的差異。他過去就時常提醒民眾,千萬不要有「名醫的迷思」。他進一步解釋,一位外科醫師,只要受訓夠久,開一個一般的刀,其實都沒有差別。更何況很好的醫師,手術也可能失敗啊。
坦承現階段,民眾免不了會面臨一些自費項目,簡志龍就建議,如果民眾有所選擇,最好盡量選擇傳統手術,而不是新奇又「貴桑桑」的機器臂手術,像是達文西或海芙刀…等。
他進一步以達文西手術為例指出,目前操作的醫師,普遍年齡都是50多歲左右。老實說,這群年齡的醫師,根本沒有太多動達文西手術的經驗。他甚至聽說,有的醫師只受訓了幾週,就開始動達文西手術了。
簡志龍更引用一部在Netflix放映,名稱叫bleeding edge,中文叫「尖端醫療真相,你安全嗎」,訪問直覺外科公司(製造達文西的公司)及專家與病人的影片。
在這部影片中,一位學者特別提到:「機器人如何進入健康產業的背景,正是美國現今醫療業的問題所在,在極少量的成果評估之下,大量採用新技術…機器人適用於特定手術,但在許多情況下,對病人不會帶來益處,它會增加手術時間與某些風險」,他認為這段話,特別值得準備用達文西手臂動手術的民眾們參考。
最後,筆者除了再三感謝,願意站出來,並說出自費醫療真相的簡志龍醫師外,還想要表達一個過去以來,一直不斷向讀者重複的重要觀念:民眾千萬不要因為買了不少健康險,就可以毫無後顧之憂地選擇最貴、最新的自費醫療項目。且同樣地,也千萬不要因為自己,未來有可能會面臨越來越多的自費醫療項目,而無止盡地花大錢,購買更多的健康險。
因為依照簡醫師的說法,越新、越貴的自費醫療,非但不見得具有一定的療效外,還可能對身體產生副作用。所以,民眾更沒有必要為了獲得更新、更貴的自費醫療,而將此生已非常有限的金錢資源,擺放在不見得能有更高「投報率」的保單上。
近 31 日
14 次瀏覽
本訊息有 0 則查核回應
目前沒有已撰寫的回應,建議對其抱持健康的懷疑。
加 LINE 查謠言
加 LINE 查謠言
LINE 機器人
查謠言詐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