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以檢視影片內容

逐字稿

如果不是他﹔中國不可能有14億人口,400多年前他貌似從國外偷回來一種植物養活了無數的中國人。
並且他的子孫後代整整7代人把這種植物的栽培技術普及到了全國各地,他就是被世人稱之為古代版圓農品的陳震龍。
那麼他帶回來的到底是什麼植物呢?
這裡就是陳震龍的出生地,福建長樂的青橋村。他出生於明朝嘉靖年間,最早是一個讀書人。後來因為科舉考試落靶,迫於生計,於是就跟著同鄉下南洋去到了菲律賓經商。
有一天他在菲律賓鄉下的時候,被當地的一種神奇的植物給吸引了。他發現這個東西既可以生吃煮著吃,也可以烤著吃,而且還很耐餓。
這個植物就是我們現在所俗稱的紅薯。後來他了解到,這個紅薯它不僅種植方法簡單,對土地不挑,而且耐幹旱,幾乎不需要肥料和人工,產量還特別的高。
並且它渾身都是寶,果實可以給人吃,葉子藤蔓可以餵豬養雞鴨。
那麼當時陳振農爐獲至寶,因為當時福建這裡發生了好幾次的大旱,餓死了很多人。他覺得這要是能把紅薯帶回自己的家鄉,那得救活多少老百姓啊。
想到就做,當時的陳振農下定決心,一定要把紅薯藤帶回到國內。
其實這個紅薯它最早是產自南美洲,那麼當時這個菲律賓是西班牙的殖民地,是由西班牙人帶到了菲律賓。
所以西班牙人非常清楚這個紅薯的巨大價值,把它當作大寶貝,不允許任何人把這個紅薯帶出菲律賓。
那麼當時陳振農心想,如果我要是能把這個紅薯帶回國,那並非是件容易的事情。
在第一次他把這個紅薯藏在一個巷樓當中,但是沒想到在過關卡的時候就被查出來了。
那麼第二次他又把這個紅薯編入到一個藤南當中,再次失敗,還差點被關了進去。
但是他心不甘,他心裏想,我一定要把這個紅薯帶回來,因為家鄉還有很多的飢餓百姓在等著他。
後來他又想到一個特別好的方法,就是他發現這個紅薯藤和這個船上的溪水繩長得特別的像。
於是他就偷偷把這個紅薯藤和溪繩綁在了一起。
就這樣子陳振農順利躲過了殖民地的檢查,成功登上了福建老家的商船。
這個地方就是當時陳振農試種地瓜藤的位置,這個試種點到今天還在陳振農的故居門前。
你看,阿姨們還在這邊種植。
也可以說,從這裡開始,紅薯在中華大地扎下了根,養活了無數的中國人。
而陳振農去世之後,他的兒子,孫子,曾孫,崇孫,往後的六代人一直都在致力於番薯的引種和推廣。
前農五十年的時候,河南大旱,那麼當時陳振農的崇孫叫陳士元,他主動請命。
當時他已經八十歲了,毅然決定帶著孫普前往河南交種。
在那個農業被視為建業的奉建時代,陳士元秉承先世陳振農的遺風可謂鞠躬至尾。
後來到了清朝,也正是因為紅薯的普及,中國的人口激增,在道光十四年的時候,更是達到了四萬萬以上。
古有陳振農,今有袁農平,請一定要記住他們,為他們的偉大點贊。
同時呢,記得關注大橋,帶你了解更多的人文故事。
近 31 日
0 次瀏覽
本訊息有 0 則查核回應
目前沒有已撰寫的回應,建議對其抱持健康的懷疑。
加 LINE 查謠言
加 LINE 查謠言
LINE 機器人
查謠言詐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