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同學食品教授傳來的

據報導,平鎮市六和高中的學生用免洗筷泡過的水拿來飼養黑殼蝦,結果二小時蝦子抽搐、一天內死亡、五天後腐爛!學生用此項實驗參加科展拿到第三名。學生們表示,免洗筷最毒!
即便熱水燙過,也名列第二毒。其中找出最毒日常用品這項最受矚目,因為和大家生活息息相關。
指導老師陳念雯、梁思梅及學生劉冠志、蔡育儒、宋柏儒、謝皓任等人透過實驗發現,

最毒日常用品前三名依序是:
1、免洗筷、
2、燙過的免洗筷、
3、自助餐店裝湯外帶的半透明塑膠袋。

學生們再用熱水燙過免洗筷,丟掉燙過的水後再重新浸泡,也有前述重複十次浸泡冷卻後,拿來養五隻黑殼蝦,結果是第二天才死去;顯然免洗筷燙過後還是很毒!

毒性名列第三名的是半透明塑膠袋,裝湯後溶解出來的是雙酚A、可塑劑,實驗第三天,五隻蝦就全死光了。

依食品化學學理解釋:
免洗筷泡在製造過程中,浸泡過亞硫酸中,用於殺微生物,如細菌及黴菌。由於亞硫酸是強酸,免洗筷泡在冷水, 會再溶於水中,在熱水中溶出率更高,故會殺死黑殼蝦及其他生物,它也是一種食品添加物,在台灣用於金針、洋菇之抗氧化褐變及各式食品用途之殺菌劑。故外出用餐,需自帶不銹鋼筷,及於沙拉Bar吃未截切的新鮮水果。

只有含塑膠之用具,本身是即脆及硬的。任何柔軟塑膠袋,需添加20-60%的可塑劑(有不同毒性,非常有害人的健康),才會變柔軟。

可塑劑(塑化劑)具有脂溶性,柔軟塑膠袋中可塑劑,與食品接觸後,從塑膠袋轉移到食品中,最易溶在油炸食品中,裝熱湯或熱飲中(溫度>50℃),也會溶解出來。
食品中可塑劑在稍高溫會釋放出環境荷爾蒙劑,人體長期接觸下,會降低生殖力、抑制免疫力、神經行為改變、乳癌、子宮內膜異位、前列腺癌、睪丸癌、過動兒、突變、孩童學習能力降低等。
故在家少用保鮮膜,更勿用聚氯乙烯(PVC)或 聚偏二氯乙烯(PVDC)的保鮮膜 (PVC及PVDC耐熱溫度60℃),若要想用,請使用聚乙烯(PE)(耐熱溫度>80℃)的保鮮膜。盛油炸食品,需用塑膠耐熱性高的聚丙烯(PP)(使用溫度可達110-120℃)。
雙酚A可塑劑為環境荷爾蒙。孕婦與幼兒長期暴露在有環境荷爾蒙的環境下,會對其生理機制與細胞作用,危害效應輕則造成幼兒神經發育不全、免疫與生殖系統不良。
近 31 日
0 次瀏覽
網友回報補充

上半部是舊謠言 https://tfc-taiwan.org.tw/articles/5141 ,「依食品化學學理解釋」以後是新增的。

本訊息有 1 則查核回應
子花 認為 含有錯誤訊息
引用自 Lin 查核回應
雖然實驗結果顯示蝦隻死亡,但無法證明是「免洗筷浸泡的水」造成蝦隻死亡;科展實驗也難以推論免洗筷溶出的化學成分含量;更無法用傳言提到的實驗內容,直接推論「使用筷子會導致淋巴癌」。


食藥署表示,訂定規定免洗筷二氧化硫殘留量,是參考國外的檢驗標準。至於民眾一般在飲食是否因為浸泡熱湯、熱水,而溶出化學物質,可能會與浸泡時間、湯汁成分含量而不同。如民眾有疑慮,使用時建議不要將筷子泡在熱湯裡,以免增加有害物質溶出的風險。

資料佐證

https://tfc-taiwan.org.tw/articles/5141

【部分錯誤】網傳宣稱「科展內容結果顯示,泡過免洗筷的水會造成蝦隻死亡,長期使用恐會導致淋巴癌」?

一、專家說,傳言提及的科展實驗,無法證明「免洗筷浸泡的水」造成蝦隻死亡,不能直接用科展實驗來推論「使用筷子會導致淋巴癌」。 二、食藥署規定的免洗筷衛生標準,僅允許二氧化硫殘留500ppm以下,過氧化氫及聯苯不得被驗出。 三、專家及食藥署建議民眾日常外出飲食以環保筷為主。如有必要使用免洗筷,可用肉眼及嗅覺觀察,如果顏色太白或有酸味,可能有殘留過量二氧化硫的風險。 因此,傳言為「部分錯誤」訊息。

https://tfc-taiwan.org.tw/articles/5141

以上內容「Cofacts 真的假的」訊息回報機器人與查證協作社群提供,以 CC授權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4.0 (CC BY-SA 4.0) 釋出,於後續重製或散布時,原社群顯名及每一則查證的出處連結皆必須被完整引用。

加 LINE 查謠言
加 LINE 查謠言
LINE 機器人
查謠言詐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