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回應
Pei-Chi Lo 認為 含有正確訊息
引用自 Pei-Chi Lo 查核回應
1.中國衛健委2020年1月27日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四版)的確提及,針對重型、危重型病例,「可使用"腸道微生態調節劑",維持腸道微生態平衡,預防繼發細菌感染」。
 
2.腸道微生態調節劑包含許多種類,轉傳訊息提到的「益生菌」是其中一種。

3.但請注意,依據診療方案內容,腸道微生態調節劑的功能並不是殺死2019-nCoV病毒,主要功能在較嚴重的個案上,協助預防細菌擴大感染。
 
4.文中提到人體腸道內有1公斤的細菌,與通說的1-2公斤相符。

5.文末提到的柳葉刀(Lancet)論文的確有提到其所研究的99位確診患者中,有50位(51%)有慢性疾病,主要是心血管、腦血管疾病跟糖尿病,新型冠狀病毒可能較易感染此類免疫功能較差的患者。

資料佐證

2020年1月27日中國衛健委發布的2019-nCoV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四版),請見P7:
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1/28/5472673/files/0f96c10cc09d4d36a6f9a9f0b42d972b.pdf
 
2020年2月5日中國衛健委發布的2019-nCoV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腸道微生態調節劑相關敘述仍維持,請見P9:
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2/05/5474791/files/de44557832ad4be1929091dcbcfca891.pdf
 
歐洲胃腸病與動力學會(ESNM)下的「Gut Microbiota for Health」網站介紹腸道菌,並說明其總重量最高可達2公斤:
https://www.gutmicrobiotaforhealth.com/en/about-gut-microbiota-info/
 
2020年1月30日Lancet刊登的論文「Epidemiological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99 cases of 2019 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 in Wuhan, China: a descriptive study」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20)30211-7/fulltext
此查核回應尚被用於以下的可疑訊息
中國已將益生菌納入防治新冠肺炎(武漢肺炎) 診療方案

為了防疫、防治新型冠狀病毒,中國日前最新公告將益生菌納入「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中,首次發文證明腸道微生態平衡,在新型冠狀病毒的防治中,具重要作用。
根據中國公布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四版通知,在治療新型冠狀病毒的其他措施方面,其中一項點出可使用腸道微生態調節劑(益生菌),維持腸道微生態平衡。專家指出,病毒感染之後,往往也有微生態的失平衡,導致細菌繼續感染,所以微生態平衡能減少繼發感染。所以這一套方法,在救治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重症病人當中,還是非常有效的。

中國公告原文如下:

国家卫健委将微生态调节剂纳入新冠肺炎诊疗方案

近日,微生态调节剂被国家卫健委纳入新冠肺炎诊疗方案,引发各方关注。资料显示,国家卫健委出台的《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的通知》中,新增了肠道微生态调节剂作为其他治疗措施。

同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继续保留了“可使用肠道微生态调节剂”的相关内容,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院士,在央视新闻直播间解析第五版诊疗方案时强调,“维持微生态的平衡,是减少继发感染非常重要的一条”。

 针对微生态平衡,李兰娟院士曾公开解释,人体肠道内有一公斤的细菌,对人体有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当人体呼吸道出现缺氧的情况,肠道的细菌也会出现缺氧,导致微生态紊乱,一旦微生态出现紊乱,容易出现细菌群移位导致继发感染,有些病人不是死于疾病的感染而是死于继发细菌感染,因此要早期预防,用微生态平衡减少继发感染。

http://www.chinahightech.com/html/Info/fuwu/2020/0204/5537031.html
__________

新冠肺炎病毒与免疫

2020年1月30日在《柳叶刀》发表的关于新冠肺炎的文章指出,确诊人群超过一半是本身免疫力低下的人群,说明,自身免疫力强弱关乎着对新冠肺炎病毒抵抗力的大小。一般,自身免疫力不强者很容易被病毒突破机体免疫防御(先天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从而引起身体不适,出现各种症状。
此回應已被原作者刪除。

以上內容「Cofacts 真的假的」訊息回報機器人與查證協作社群提供,以 CC授權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4.0 (CC BY-SA 4.0) 釋出,於後續重製或散布時,原社群顯名及每一則查證的出處連結皆必須被完整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