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回應
Lin 認為 含有錯誤訊息
引用自 Lin 查核回應
教育部依性別平等教育法(以下簡稱性平法)等相關規定實施性別平等教育課程,教科書也都經過審定。若家長有具體內容,可提出檢舉,教育部會請教科書業者再做審視及調整。
目前國小教科書的「健康與體育」重點皆在教導國小學生了解自己的身體、青春期的身心變化、預防性侵害與性騷擾等;國中階段則進一步了解傳統上對青春期各項生理現象的錯誤迷思。性別教育也強調維護個人身體自主權,教導認識自己的身體,進而學習珍惜、拒絕不喜歡的身體碰觸,然後可以體會別人也和自己一樣,會有喜歡和不喜歡的對待方式,並不是性濫交。

婚姻的成立,需要多重步驟,且除了我國,國外許多先進國家,也提供愛滋治療,疫情也已獲控制。
科學研究已證實同性戀是人類性慾的自然展現型式之一,同性戀此一性傾向同異性戀雙性戀,其本身不造成任何心理傷害。性傾向未必不會在一生中發生某種程度的變化,或未必有固定的身份認同;儘管如此,大多數人對於他們的性傾向,幾乎沒有或沒有經驗到能選擇的感覺,並且沒有充足可靠的科學證據支持能用心理學手段干預性傾向。

資料佐證

http://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sms=169B8E91BB75571F&s=6DDDD36D6874DB88
教育部回應澄清部分家長團體誤解學校性別平等教育課程內容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56138
性別教育不只是性解放 揭密性別教育的十大真相

http://www.cdc.gov.tw/info.aspx?treeid=4⋯id=1bd193ed6dabaee6&tid=0579D4F36FF0AF94
疾管署鄭重澄清,愛滋感染無性向之分,惟有正確認知才能有效預防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同性戀
性傾向

http://www.cdc.gov.tw/info.aspx?treeid=4⋯id=1bd193ed6dabaee6&tid=0579D4F36FF0AF94
衛福部疾管署

【圖輯】 性別教育不只是性解放 揭密性別教育的十大真相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隨著同志婚姻議題之各方表述及熱烈討論,「性/性別教育」也一併成為關注焦點。各式各樣關於「性/性別教育」的資訊在電視廣告、LINE、臉書等通訊軟體流傳,但大多數描述在我們第一線工作者的眼裡,第一反應是驚訝的問自己:「這些真的是在說我每天在做的事情嗎?」 為了讓關心「性/性別教育」的家長與社會大眾更了解「『性/性別教育』的真相」,我們這群在台灣執行「性/性別教育」的諮商、輔導、教育的第一線工作者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56138

同性戀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同性戀,亦稱為同性向、同性愛,是以同性為對象建立起親密關係,或以此性傾向做為主要自我認同的行為或現象[1]。同性戀連同雙性戀和異性戀構成了性傾向連續光譜不同程度之別的三區帶[2][3][4]。對同性戀者常用的稱呼為同志,男性為男同志(Gay),女性為女同志(Lesbian)[5][6]。 性傾向是個體對特定性別之人,感受到的持久性情感、愛慕或性吸引力。目前尚無研究能夠明確證實性傾向是由特定、或多種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同性戀

以上內容「Cofacts 真的假的」訊息回報機器人與查證協作社群提供,以 CC授權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4.0 (CC BY-SA 4.0) 釋出,於後續重製或散布時,原社群顯名及每一則查證的出處連結皆必須被完整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