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陜西歷史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拜訪了一名文物專家,希望其幫忙鑒定一件文物的真偽。只看了眼照片,專家便說:「不用去了,贗品。要說你們館裏專家也不少,怎會犯這種常識性錯誤?」

工作人員出示的,赫然是一張「唐三彩西瓜」的照片。唐三彩並不奇怪,西瓜更是尋常,但「唐三彩西瓜」卻大有問題,而這要從西瓜在中國的歷史說起。

五代時期,後晉都城被契丹攻破,連同皇帝石重貴在內的城內一眾人等被擄到了契丹,這其中有一人叫做胡嶠。

胡嶠非常有才華,因此被一位契丹貴族看重,待為上賓。吃遍了契丹美食,又飽覽了幾年塞外風光後,他居然被放回了中原。

回來後,胡嶠寫下了《陷虜記》,記錄了在契丹幾年的生活,其中就特別提到了西瓜,這也是西瓜一詞的首次出現。

文中說:「遂入平川,多草木,始食西瓜。雲契丹破回紇得此種,以牛糞覆棚而種,大如中國東瓜而味甘。」

這段不但說明了契丹西瓜的來歷,種植方式還提到了西瓜形狀、味道。「大如中國東瓜而味甘」,可謂簡單形象了。

而大部分中國人想見到和吃到西瓜,則還要再等上200多年。

公元1129年,南宋的高宗皇帝派洪皓出使金國,洪皓在金國呆了15年,直到1143年才返回南宋。回來時,他隨身攜帶了一批西瓜種子,從此,西瓜開始在中原地區和杭州等地廣泛種植。

自南宋開始,關於西瓜的描述也多了起來。南宋詞人方回在詞作《秋熟》中就描寫道:「西瓜足解渴,割裂青瑤膚。」文天祥的《西瓜吟》也寫道:「下咽頓除煙火氣,入齒便作冰雪聲。」

足見那個時候,西瓜已經是普遍的消暑利器了。

可眾所周知,唐三彩是唐代的,唐朝尚在五代之前,也沒有過關於西瓜的任何文字記載,所以專家才說「唐三彩西瓜」屬於犯了常識性錯誤。

但既然是常識,陜西歷史博物館的專家又豈會不知,怎麽還要請人來鑒定呢?拗不過工作人員的盛情,也出於好奇,最終專家答應幫忙鑒定。

可當專家真的看到這件「唐三彩西瓜」實物時卻吃了一驚,器物之精美遠不是照片能體現的,作為國內有名的唐三彩鑒賞方面的專家,他很難相信這是後人的仿品。

這件唐三彩西瓜,高為13.5公分,寬為14公分,綠釉繪製的瓜皮紋路逼真、自然,西瓜頂端還有一截彎曲的瓜蔓,做工精美,幾乎能以假亂真。

這件文物的來歷也非常曲折,它是警方在一次打擊文物倒賣時繳獲的贓物。經審訊,嫌疑人承認是盜自西安的一座唐代墓葬。可當專家趕到墓葬所在地時,卻發現原址早已建起了高樓大廈。

所以,關於這件文物來歷的證據全部來自嫌疑人之口。因此,即便是在陜西歷史博物館內部,對這件文物也是頗有爭論的。

這件文物曾被短暫展出過,後來因有「贗品」的爭議而下架。可很多人從文物水平的角度堅信這就是真品。不得已,博物館只能遍請專家共同鑒別。

很多人可能會說,文物是不是唐代的,只要鑒定下年代不就行了嗎。

沒錯,文物確實有很多鑒定年代的方法,比如最常見的「碳14」測年法,但這種方法通常只適用於有機物。而唐三彩是陶瓷製品,是無機物。

鑒定陶瓷年代則一般會使用「熱釋光法」,因為燒瓷的黏土中會含有微量的放射性元素,燒製過程中,放射性元素中的能量會因為高溫而被釋放。

此後,能量會隨著時間慢慢積累恢復,並越來越強。所以測量這些放射性元素的強度即可鑒定出瓷器的大致年代。

然而,造假人員往往會通過人為照射X光的方式,為贗品瓷器補充能量,來干擾這種方法的檢測。所以熱釋光法並不能保證鑒定年代的絕對準確。

最終,經過專家的共同鑒定,即便違背了認知,大部分專家還是慎重地給出了「真品」的結論。

如果你有機會去陜西歷史博物館參觀,一定可以看到這件特別的藏品。

@社會之百態

「唐三彩西瓜」的出現,顛覆了人們對於西瓜歷史的認知,但有時候,事情也許沒有那麽復雜。

很可能唐代某位商人和契丹或回紇有貿易往來,有幸在當地吃到過西瓜,回到中國後念念不忘,便找工匠依據他的描述燒製了這件「唐三彩西瓜」。

從此這件器物便成了他的心愛之物,以至於死後也要帶著陪葬。

直到1000多年後,這件唐三彩重現天日,並給專家出了個不大不小的難題。

對此,你有什麽觀點呢?
近 31 日
0 次瀏覽
本訊息有 0 則查核回應
目前沒有已撰寫的回應,建議對其抱持健康的懷疑。
加 LINE 查謠言
加 LINE 查謠言
LINE 機器人
查謠言詐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