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醫學大家的對話,不看都會後悔的。

老了,就是老了。好好活著,不要庸人自擾,杞人憂天……看人家醫學大家是怎麼說的?

轉帖:
胡與馮都是我的北京醫學院同學,我很同意他們的對話,所以轉載給大家。胡大一教授和馮周琴教授
兩位醫學大家的精彩對話

胡大一:
在生活中,對疾病的態度,應該是,不與慢性病為敵,要與慢性病為伴,合理管控,正常生活。

馮周琴:
大一你好,我完全同意你的觀點。由於先進檢查設備的使用,現在,要想證明一個人沒有任何病,很難。要想證明一個人有病,很容易。
你身體再棒,也經不住B超、CT、磁共振、MRI、DSA等各種檢查或化驗的考驗。如果按照正常標準,可以證明人人都有疾病,特別是中老年人。加上有的醫療單位把體檢當成生意做。有的人原本沒有任何症狀,檢查中偶然發現一點異常就過份敏感,有的醫生不瞭解檢查中發現的異常,如:腦內脫髓鞘啊,腦萎縮啊,腔隙性梗塞啊,某條腦血管狹窄啊,等等。常常會放大異常,把危險因素當成疾病,把陰天看成已經在下雨了。
在現實生活中,如果一個人,天還沒有下雨,就穿上雨衣,撐起雨傘,穿上雨鞋,大家一定會認為他是「神經病」。但在治療疾病時,這樣的「神經病」可以說是比比皆是,卻沒人感到不正常。這真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
還有一種情況是,把老看成是病,老就是老,和年輕就是不一樣,根本不能用年輕人的標準去衡量一個老年人是否正常。我們看到自己臉上有皺紋,頭髮變白了,從來不會擔心害怕,但看到自己頸內動脈有一個斑塊,就整天惶惶不可終日。這是完全沒有必要嘛。你看看你們家的水管,看看你們家的茶壺嘴上是否有水鏽,這斑塊不就是因為血管使用時間長了產生的變化嗎?如果人的器官始終沒有變化,那秦始皇到現在恐怕還活著。
因此,我完全同意您與慢性病為伴,不與慢性病為敵的說法。

胡大一:
一個人,與慢性病為敵,過度治療它,它一定也會以你為敵,更加傷害你的健康。
我遇到過一個59歲的女幹部,沒有任何症狀,卻強烈要求在體檢中增加一個腦血管檢查項目。MRA檢查發現她左側大腦中動脈狹窄,她又強烈要求放支架。支架術中,血管破裂,導致腦出血,昏迷,一周後就告別人世。她愛人後悔得悲痛欲絕。
實際上,介入治療(支架)的適應症,是正規抗栓治療無效和症狀性顱內供血動脈的嚴重狹窄。她一條都套不上,而非要裝支架,真是何必呢?

聽完兩位醫學大家的對話,真有「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和一語點醒夢中人的感覺。生活中,我們要正確看待年齡,看待自己的身體,正確看待疾病,看待醫院和醫生!
近 31 日
166 次瀏覽
本訊息有 1 則查核回應
Lin 認為 含有錯誤訊息
引用自 Lin 查核回應
這是流傳在中國內容農場的文章,請注意內文有許多錯誤觀念,與慢性病共處的態度是合理的,但是請諮詢自己的醫師,而不是否定醫學的積極治療。長期用藥的患者,傳統上,醫師開了藥、藥師交代清楚副作用跟注意事項,看起來好像都講解清楚,但要不要吃這個藥是誰決定?還是患者自己決定,他不見得接受得了副作用,可能就自己不吃了。如果我們可以先了解他的生活形態,再針對他習慣的方式給藥,他的服藥順從性也會增加,也減少不斷看診拿藥。

資料佐證

https://heho.com.tw/archives/40307

醫生都叫我自己決定?醫病共享決策不是丟包病人!

「為什麼有些患者的家屬會要求一定要治療到底?因為他們害怕不積極治療,就會被丟包。」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醫策會)副執行長廖熏香說,醫病共享決策不是把決策權力丟給病患,因為那對他們來說,是太沈重的負擔。 為什麼要有醫病共享決策 在醫療現場,有些患者會抱怨醫生「都不提供一個意見,只會說『你自己決定』」,但患者根本不知道選了這個、或是選了那個治療方法,差別到底是什麼?就算醫師有解釋過,對他們來說也太

https://heho.com.tw/archives/40307

以上內容「Cofacts 真的假的」訊息回報機器人與查證協作社群提供,以 CC授權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4.0 (CC BY-SA 4.0) 釋出,於後續重製或散布時,原社群顯名及每一則查證的出處連結皆必須被完整引用。

加 LINE 查謠言
加 LINE 查謠言
LINE 機器人
查謠言詐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