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李建璋 醫師 臉書


新冠肺炎流感化、新冠肺炎B肝化 ?

香港袁國勇教授昨天發表了第一個大規模系統性每天對新冠肺炎測病毒量的研究,回答了很多基本的問題

一、 新冠肺炎在一有症狀時就有高病毒量,證實病毒在沒有症狀就開始複製,也當然有傳染的危險。

二、 新冠肺炎的病毒量在症狀開始最高,逐日遞減,新發病的頭幾天最危險,急診和基層醫師要有最高防護。

三、 輕症和重症病毒量差異不大,也就是兩者傳染力類似,抓重放輕的觀念不對。

四、 年紀大患者病毒量最高,傳染力強,有無慢性病者病毒量差別不大。

五、 到了20天,50%重症與23%輕症唾液還繼續有病毒驗出,甚至合理推測有可能變成長期低量病毒帶原。

六、 抗體在第十日後才上升,血清抗體檢驗不適合急性新冠肺炎使用,適合回溯性流行病學調查。

七、 香港和台灣一樣,也觀察到病毒核酸轉陰再轉陽,抗體轉陽病毒依舊存在。

這些數據告訴我們,在疫苗出現的那一天之前,不只要有新冠肺炎流感化的準備,還有B肝化的可能,B肝化是指B型肝炎病毒長期在人體共存,導致慢性肝炎、慢性肝硬化,一些COVID病人目前症狀已經痊癒,抗體轉陽、病毒持續純在,肺有纖維化,這一切不是和B肝病程很類似嗎 ?

這些是我對袁教授數據的解讀和假說,需要更多未來更多資料證實,我們繼續看下去。

#原文: Kelvin Kai-Wang To et al.Temporal profiles of viral load in posterior oropharyngeal saliva samples and serum antibody responses during infection by SARS-CoV-2: an observational cohort study. Lancet Infect Disease Mar 24
近 31 日
0 次瀏覽
本訊息有 1 則查核回應
Pei-Chi Lo 認為 含有個人意見
引用自 Pei-Chi Lo 查核回應
■李教授臉書依據的Lancet論文【不是】大規模研究,論文內即有說明僅納少數患者(共23人)是此研究的限制之一。
 
■所提的研究結果大抵正確,但相關防疫措施建議屬李教授個人意見,例如:
 
①研究中僅說「初始有症狀即有高病毒量,表示在症狀相對輕微時即可輕易傳染」;但並未認為無症狀時即可傳染,此為李教授個人評論。
 
②研究中的確有說重症、輕症者中位病毒量差異不顯著;但「抓重放輕觀念錯誤」屬李教授個人評論。
 
③21名倖存患者中的確有7名(33%)症狀發作後20天或更長時間依然檢測到病毒RNA,論文說明此情形也發生在MERS、SARS患者;原論文並未提及「B肝化」的詮釋,此為李教授個人評論。

不同意見出處

針對無症狀可否傳染,WHO、美國CDC有不同看法:

2020年3月5日WHO記者會逐字稿,00:23:24起說明無症狀傳染可能發生,但應非驅動本次疫情的主要動力:
https://www.who.int/docs/default-source/coronaviruse/transcripts/who-audio-emergencies-coronavirus-press-conference-final-05mar2020.pdf?sfvrsn=3855ddcd_0

美國CDC官網-「Q: When is someone infectious?」段認為雖有無症狀傳染的報導,但尚不知其在疫情傳播扮演的角色:
https://www.cdc.gov/coronavirus/2019-ncov/hcp/faq.html

--
李教授引用的Lancet論文原文: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inf/article/PIIS1473-3099(20)30196-1/fulltext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Q: What are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COVID-19? A: The clinical spectrum of COVID-19 ranges from mild disease with non-specific signs and symptoms of acute respiratory illness, to severe pneumonia with

https://www.cdc.gov/coronavirus/2019-ncov/hcp/faq.html

Temporal profiles of viral load in posterior oropharyngeal saliva samples and serum antibody responses during infection by SARS-CoV-2: an observational cohort study

Kelvin Kai-Wang To, MD †Kelvin Kai-Wang ToFootnotes† Contributed equallyAffiliationsState Key Laboratory for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Carol Yu Centre for Infection,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L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inf/article/PIIS1473-3099(20)30196-1/fulltext

以上內容「Cofacts 真的假的」訊息回報機器人與查證協作社群提供,以 CC授權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4.0 (CC BY-SA 4.0) 釋出,於後續重製或散布時,原社群顯名及每一則查證的出處連結皆必須被完整引用。

加 LINE 查謠言
加 LINE 查謠言
LINE 機器人
查謠言詐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