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ar all,

這是來自V和團隊熟識的楊孟儒醫師
根據目前疫情發展,
做的整理和分享提供給大家參考,非網路傳聞~
建議大家細細閱讀、也歡迎放心與身邊親友共享,
讓知識變成我們的力量:

我想,與COVID-19病毒共存,應該是大家的共識。
但是,要如何共存?
就像飛機要降落,
可以選擇離跑道剩下幾公尺高的時候把引擎全關了,
還是做該做的微調(引擎出力、
飛機仰角、襟翼角度等等)來達成安穩的著陸?
因此,我們的防疫行為與營養照顧,會決定我們與病毒共存,
是軟著陸還是硬著陸。

由於篇幅有限,
以下內容我就不詳細說明理由了。

【一】預防三要件:行為、營養、快篩

(1) 防疫行為中,
以戴口罩、勤洗手、不脫口罩講話(包含對家人,
用餐時最容易發生)三件事,最為重要。
做到這三件事,基本上就是優等生了。

(2) 營養素當中,
目前研究中發現,
對病毒的感染與複製過程,
有干擾或減緩效果的(不以人體試驗為限),
包括 #薑黃素、#槲皮素、#莓果萃取物、#甘草根萃取物、#高劑量維生素C、#高劑量維生素D、#紫錐菊萃取物、#南非醉茄萃取物 等(不能每天用的我就不列了,
例如中藥的柴胡就不適合每天服用)。

另外一個個人經驗覺得有幫助的,
是台灣芳香醫學會專為抗COVID-19研發的 #清新十香精油。
這裡我就不細講我所累積的經驗了。
每天1-2滴於手心搓熱嗅吸幾分鐘,你會感覺到從鼻腔到肺部,都有放鬆的感覺。

(3) 快篩的角色,
在於 #及早發現被感染。
因為病毒感染的治療有黃金時間72小時,
這也是為甚麼抗病毒藥物與清冠一號僅限於發病五日內使用。
如果手邊沒有快篩,
當懷疑染病時,會延誤診斷時效,
而延誤的結果,有機會跟長新冠(long COVID,新冠肺炎長期後遺症)有關。
至於快篩,每個家庭至少要備5支,也就是實名制一盒,
如果家庭人數多,
或許會需要第二盒,
我建議使用鼻咽/鼻腔快篩優於唾液快篩,因為唾液快篩呈現陽性會晚一天。

【二】染病了怎麼辦?

目標在減少中重症與長新冠機會
目前科學上驗證有效減少中重症發生率的治療,
就是兩種西藥(輝瑞藥廠的Paxlovid、默沙東藥廠的Molnupilavir)和一種中藥(中研院授權中藥廠製造的清冠一號)。
因此,我建議先向你家附近的中西醫診所確認是否有這些藥物,以便需要的時候掛號視訊看診,爭取時效拿到藥物。
但可惜的是,Paxlovid的藥物交互作用與禁忌症太多,
實際上能用的人太少;Molnupilavir台灣的備藥量僅十萬劑;清冠一號也面臨缺乏藥材的問題。
就算你問到了,也不見得你確診時就拿得到藥;
就算有藥,醫生也不見得能在黃金時間內開給你(因為PCR要等,
所以基本上只有65歲以上的長輩們有機會)

另外一個選擇是,有許多中醫診所有提供類似清冠一號的中藥方劑,有水藥也有藥粉。
以中藥的學理來說,水藥效果會優於粉劑。
但是,各家診所的醫師,所開發的方劑內容就不盡相同。
建議大家事先向住家附近的中醫診所探詢,至於需不需要事先備藥,見仁見智,大家自行決定。
因為水藥有保存期限短的問題,而且這些藥物並不適合用在預防,
所以如果備了藥但沒有確診,那也是白花錢。

無論你使用的是上面哪一項,請務必依照醫師指示,用完整個療程。

之前提到的預防性營養素,
依然可以在確診之後使用,
也會有減緩症狀與縮短病程(個人見證的經驗)的幫助。
這時候,#蘆薈 對於幫助腸道排出病毒,在學理上是有幫助的,我也建議大家使用。
營養素的補充,建議使用確診後至少三個月,因為長新冠的發生,基本上是三個月內,
如果三個月過去沒有遺留任何症狀,基本上就算是安全過關了。

我認為跟病毒共存,有兩個最好的方式。
一個是透過防疫的準備,
少少的跟新冠病毒接觸,
一次兩次三次的累積,
免疫系統總會發展出免疫力,
不過這需要時間。
大部分的人會透過被感染獲得免疫力,但要如何只獲得免疫力,不要獲得中重症或是長新冠,
就取決於各位平常的防疫意識、預防準備等等的相關作為了。

機會總是留給準備好的人,祝福大家!
近 31 日
3 次瀏覽
本訊息有 0 則查核回應
目前沒有已撰寫的回應,建議對其抱持健康的懷疑。
加 LINE 查謠言
加 LINE 查謠言
LINE 機器人
查謠言詐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