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健康/蔡經謙報導】隨著年紀漸長,許多民眾開始對面容的皺紋、白髮以及身材在意不已,因此展開許多預防手段。然而除了外表外,外人看不見的口腔隱藏疾病也是需要關注的課題。日本專家表示,若罹患牙周病,不僅會提高死亡、失智症風險還會加重糖尿病的進展。

大阪大學口腔分子免疫制御學講座預防齒科教授天野敦雄表示,許多民眾對口腔不適放著不管,然而40歲後就應認真地進行口腔護理。牙齒是說話、進食不可或缺、支撐口腔機能的重要器官,根據日本「第二回恆齒拔牙原因調查報告書」顯示,60歲後牙齒數量開始減少,其主要原因冠軍寶座就是牙周病。

尚品牙醫診所院長劉典章也曾受訪指出,牙齦炎等牙周病是讓長輩牙齒鬆動的主因,牙周病細菌因發炎反應,會破壞牙齦、齒槽骨,進而讓「地基」流失,使牙齒變得鬆動。而若是因牙周病造成牙齦萎縮,也會讓牙齒縫隙變大,導致容易塞牙,進而讓牙齒更容易動搖。

而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調查,日本50歲以上的民眾超過半數都有牙周病指標。而台灣衛福部也指出,台灣成人牙周病盛行率竟高達80.48%,其中和18歲~34歲相比,50歲~64歲的民眾牙周病罹病風險竟高出6.7倍。因此也是台灣民眾不容忽視的問題。
牙周病菌擴散全身,與新冠重症化、糖尿病都有相關

天野敦雄表示,牙周病初期只會造成牙齦腫脹,患病的民眾就可能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被溶掉齒槽骨,最後導致掉牙。不過牙周病所帶來的壞處不僅如此,一篇2022年3月發表的研究指出,牙周病是新冠感染重症化的重要因素,不僅提高了住院機率,也提高了死亡風險。

天野敦雄解釋,牙周病是伴隨慢性發炎的疾病,當受到感染就容易讓發炎症狀惡化。而口腔中的舌頭、牙肉中也有新冠的入侵入口「ACE2受體」,當牙周病菌分泌蛋白質分解酵素去除了覆蓋ACE2受體的膠原蛋白,就容易讓新冠病毒容易入侵。

此外,牙周病並非只影響口腔,牙周病菌還會侵入牙肉中的血管,進而通過血液流動到達全身上下組織,天野敦雄表示,若僅僅刷牙就發現流血,或用柔軟牙刷還是覺得痛的刷不下去的話,牙周病菌已在體內擴散的可能性相當高。而牙周病引起的發炎症狀也與糖尿病密切相關,根據一篇發表於《糖尿病臨床實踐》(Diabetes Research and Clinical Practice)的研究,糖尿病患進行牙周治療使發炎指數減少後,作為糖尿病指標的糖化血色素(HbA1c)也跟著減少。

天野敦雄更進一步指出,日本已把牙周病與視網膜病變、腎病、神經病變、足部病變和動脈硬化等疾病一同列入糖尿病的第6大併發症。

患有慢性牙周病的民眾,阿茲海默症風險增1.7倍

而在失智症方面,一篇發表於《阿茲海默症的研究與治療》(Alzheimer's Research & Therapy)的台灣研究也以50歲以上9291位牙周病患與18672位健康民眾為對象,追蹤調查10年,發現和未罹患慢性牙周病患的民眾相比,患有該病症民眾得阿茲海默症的機率高出了1.7倍。此外,有其他研究也在阿茲海默症死亡患者的腦組織中檢測出牙周病菌。

天野敦雄進一步表示,因為這些研究的關係,現在美國已經在進行阻止牙周病菌活動藥物的臨床實驗,而自己也在針對牙周病菌對大腦帶來的影響進行研究。

牙周病導致失智的原因除了受到細菌影響外,木下齒科醫院副院長野村洋文曄表示,若因牙周病而掉牙導致咀嚼力衰退,除了恐造成營養不良、體力衰退外,由於咀嚼可將五感情報送入腦中,若咬合力衰退無法持續上述功能,腦部機能就有可能降低。

劉典章醫師建議,除了定期請牙醫去除牙結石以防牙周炎之外。每天都必須要溫水刷牙、三餐飯後則應以牙線、牙間刷清潔牙齒並漱口來保健口腔。

此外,平時咀嚼時也應輪替使用兩側牙齒,以免一側萎縮,另一側卻負荷過重,一旦發生缺牙,就應及時就醫進行補牙修復。
近 31 日
0 次瀏覽
本訊息有 0 則查核回應
目前沒有已撰寫的回應,建議對其抱持健康的懷疑。
加 LINE 查謠言
加 LINE 查謠言
LINE 機器人
查謠言詐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