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的問題不在「健保」


楊志良教授
2022.11.09


醫療衛生體系不過是社會體系的一環。要談健保改革必先了解台灣的總體社會環境,否則就是井底之蛙,無病呻吟。台灣幾乎是世界上青壯年人最不婚的國家,25-29未婚達80%以上,25-29達55%(詳本人2012出版的台灣大崩壞一書),目前更加倍嚴重。 那為什麼不婚呢? 主要是
女的不嫁?還是男的不娶?包括本人在內的研究均發現男的不娶重於女的不嫁。 因為發現 男性如果沒有房 就不敢娶, 今日社會仍然認為男性主要需負擔家庭生計。 和全台1148萬就業人口當中 246萬,就是21%每月收入不到三萬。 請問男性如何買房?女性如何生養?
再者男女兩性的生殖能力又節節衰退,近十年來,男性每年減少1%的精蟲,不能搖頭擺尾的比率年年增加;女性生殖能力依國健署報告,33歲以後就大幅衰退,均是世界倒數第一。原因是「毒你千遍不厭倦」(7月19日,聯合報),綠蛆從總統起至立委,大聲呼叫反萊豬、反核食,今日呢?被退貨的不合格食品,不都也是在國內販售,退貨後都銷毀了,還是全民都吃下肚了?結果是依國健署的統計,台灣每七對夫婦,就有一對不孕(遲婚加上毒食),也是世界第一,台灣生育下降速率世界第一,總生育(即每名婦女一生平均的生育數)早已低於日本而為0.9。每隔一代人口減少一半。政府為了選票及保住政權,不斷大內宣、抗中保台,根本是民粹,因為近年每年生育數不過14、15萬,一半男性也不過7、8萬,全部當二年兵也不過16、17萬,比美方要求台灣需18萬軍人才勉強可以保台,那經濟上還有不少行業還需要男性人力,到哪裡去找?綠蛆立委,大老們有哪位的公子去應徵募兵?舉個例子給國人瞧瞧?連兵都不夠,那麼未來的醫師、護理等醫事人力在哪裡?1950年起至1982每年生育高達四十餘萬人,1983至1997降至30餘萬,1998起降為20餘萬,之後每況愈下,2008年就只剩十餘萬,然而1957年出生者今年已屆65歲,光復初期出生者已屆75歲,65歲以上每人每年醫療費用是非老人的2.5倍,因為台灣公衛發達,而這些早年出生人口的死亡率低,絕大部分可存活至65歲以上。人口倒三角形,學校(包括醫事相關學校)都逐漸招不到學生了,醫事人員都沒了,皮之不存,毛何能附焉?

因此某醫界大老在批判健保之餘,首先除了治療癌症病人,爭取進用昂貴高成本低效益的醫療之餘,更應致力於癌症的預防教育及宣導,鼓勵院內青壯年醫事人員結成佳偶,並推廣其所有社區的青壯年。目前廣大醫事人員,各級學校教師公教人員,這些傳統社會中產階級,是最有能力成家,養育子女,卻是普遍最不結婚的一群。為提升年輕人的生殖能力,醫院餐飲全部要改為生機飲食,甚至自己養育沒有萊劑及注射各種荷爾蒙,抗生素的豬隻。

否則醫事人員逐漸凋零,老年人口及廢墟的少年(今週刊2017:不就學不就業惹事生非二萬名以上不斷增加,不能貢獻社會反耗用社會資源)能夠支付健保費者逐漸減少,奢言健保改革與永續,不論保大和不保小,增加部分負擔,減少浪費,健保必然終結。不出十年,有錢看病,沒錢等死,一滴血的故事必將重演,健保不死,只是凋零。
近 31 日
0 次瀏覽
本訊息有 2 則查核回應
Lopi 認為 不在查證範圍
引用自 Lopi 查核回應
- 生育率低是一個世界性的社會問題,錯綜複雜,原因有很多種,沒有一個簡單的答案。但硬要說那個是錯,必須舉證更難。
- 舉例來說,如果經濟不是生育率低的一個因素,那麼當今世界各國政府以各種育兒補助來鼓勵生育呢?
- 民主社會要理性的陳述自己的意見,沒有事實做根據,不要隨便否定別人的意見,讓社會從理性辯論裡做最佳的選擇。
E 認為 含有錯誤訊息
引用自 E 查核回應
不婚人口越來越多背後的原因正是因為楊志良這種傳統父權家庭文化觀念導致。

台灣少子化並非不生小孩,多數夫妻婚後都會生育,甚至逾七成生到兩胎以上。真正的原因是:未婚人口越來越多。1980年代以前40歲仍未婚的比例不到 5%,現在45-49歲仍未婚比例已近二成。而台灣的婚育觀念還是停留在“孩子必須出生在婚姻關係中“,以臺灣來說,非婚生育僅 2~4%,因此不結婚幾乎就等於不會有小孩出生。

許多人傾向結婚,但詢問到未婚的原因是:沒有找到合適對象。台灣女性在教育、就業與社會成就上不斷突破傳統限制,反觀整個社會在家庭文化價值上依然是傳統父權當道,例如”生兒子“以及臺灣女性依舊負擔近八成的家務。當兩性之間對婚姻和家庭角色期待有了落差和無形的壓力,就使得結婚更有難度。

「如果高生育率奠基於昔日女性必須犧牲受教和就業權,人生只有育兒持家一個選項,那當代的低生育率或許沒什麼不好。」鄭雁馨直言:「但如果很多女性想成家卻無法實現,政策應該更努力解決,包括未婚而想當父母的人,我們能否有更彈性開放的思維,達到生育自主。」

有多少人渴望成家?有多少人因為低薪高房價,不敢組成家庭?又有多少單身者只想要孩子?更多細緻的實證研究,是思考生育政策的重要基礎。

北歐廣泛使用的雙親育嬰假,移植到臺灣,2017 年統計 76% 媽媽申請育嬰假,但爸爸僅 8%。除了傳統文化通常預設母親是優先照顧者,兩性的薪水差異,也讓爸爸休假帶孩子,必須同時承受經濟成本與傳統文化的雙重壓力。

持續推動友善、支持婚育的性別平權社會,更是根本。「歐洲經驗告訴我們,家戶內的性別平等如果沒有跟上,整體生育率就很難提升。」(資料:中研院-研之有物 2022/1/15)

資料佐證

中研院-研之有物 2022/1/15
https://research.sinica.edu.tw/low-fertility-rate-raise-children/

為何孩子越生越少?人口學家鄭雁馨談少子化困境 - 研之有物 │ 串聯您與中央研究院的橋梁

1950 年代,臺灣每位婦女平均生育數曾高達 7 人,然而近年生育率卻一再探底。為何生育率好似青春小鳥,一去不回頭?「研之有物」專訪中研院鄭雁馨副研究員,她透過數據與生育指標剖析,臺灣生育困境並非來自年輕夫妻只生一胎,而是因為未婚人口持續上升,背後則與東亞家庭與婚育文化密切相關。

https://research.sinica.edu.tw/low-fertility-rate-raise-children/

以上內容「Cofacts 真的假的」訊息回報機器人與查證協作社群提供,以 CC授權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4.0 (CC BY-SA 4.0) 釋出,於後續重製或散布時,原社群顯名及每一則查證的出處連結皆必須被完整引用。

加 LINE 查謠言
加 LINE 查謠言
LINE 機器人
查謠言詐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