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周書摘:老人走路不穩 失能警訊 - 時周精選
台灣進入高齡化社會,研究顯示年紀愈大、失能風險愈高,也就是失去自理日常生活的能力。「走路不穩」就是一個明顯的早期警訊,一旦跌倒更會提高死亡率,及早協助長者接受適當醫療、使用輔助工具,可延緩退化,降低跌倒的風險。
如果想知道家裡長輩的行走速度表現,可以試著做「5 公尺步行測驗」。用走路速度來當成評估失能或失智的工具之一,就像用年齡、性別、抽菸習慣、身體質量指數(BMI)等指標去評估罹病風險,是一種簡單、幾乎不花錢的做法,僅僅需要一個碼錶(或有秒針的手錶、手機)和一條可標示距離的走道即可。 失智症病人走路重心容易歪到一邊 走路的樣子亦是觀察長輩是否有早期失能的重點。例如: 》罹患巴金森氏症的病人走起路來會有身體前傾、步履緩慢、小碎步前進、身體擺動減少、突然往前衝等特點。 》常壓性水腦症的三大症狀之一是走路小碎步(另兩個是記憶力退化、來不及上廁所,常尿在褲子上)。 》失智病人行走時,重心偏移程度比一般老人明顯。因為平衡感和協調性不好,所以重心會飄移,只要一個走不穩就很容易跌倒。 想知道長輩平衡能力好不好,可以試著做「靜態平衡感測驗」。 如果長輩的行走速度或平衡感測驗異常,建議就醫查病因治療,若單純是年邁造成走路較慢、平衡感退步,建議可以在家常做抬腿運動,或是騎固定式腳踏車,強壯大腿、小腿肌力與耐力。想要訓練平衡感, 可以踩在軟墊上,把腳一前一後站立訓練,並練習走一直線。
台灣進入高齡化社會,研究顯示年紀愈大、失能風險愈高,也就是失去自理日常生活的能力。「走路不穩」就是一個明顯的早期警訊,一旦跌倒更會提高死亡率,及早協助長者接受適當醫療、使用輔助工具,可延緩退化,降低跌倒的風險。
以上內容由「Cofacts 真的假的」訊息回報機器人與查證協作社群提供,以 CC授權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4.0 (CC BY-SA 4.0) 釋出,於後續重製或散布時,原社群顯名及每一則查證的出處連結皆必須被完整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