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孤島軍魂
林 野
士林芝山岩有一條道路,從陽明山麓通往中山北路六段,1977年命名為至誠路,旁邊的雙溪河畔有一處少有種植落羽松的「至誠公園」,每天附近的居民來此休憩散步,卻少有人知曉它背後的悲壯故事。
1949年8月,國軍在中國大陸全面敗退後,僅在東南沿海還保有一些島嶼,作為軍事的據點,以利反攻突襲。然而,登步島(1949)、南日島(1952)、東山島(1953)戰役過後,祇剩下台州列島的上、下大陳島、南麂島、一江山島仍在國軍控制中。一江山距離上大陳島12公里,面積僅1.75平方公里,是一個礁岩小島,中間被海水切割成南北兩部分,因缺乏淡水不適合居住,平時僅作為漁民的避風所。
1953年7月初,「江浙反共救國軍」總部撤銷,由陸軍第46師駐守劉廉一將軍接替胡宗南,擔任大陳防衛司令部的司令官。次年,將南麂島的王生明上校(湖南祁陽人,1910~1955)調來,指揮第2、4大隊、第4中隊及砲兵第1中隊,防守一江山,為大陳島的屏障。
1950年代初期的台海對峙中,大陳島處於最前哨的地位,蔣介石是浙江人,自從丟了舟山群島後,這個島嶼就成為他念念不忘的「望鄉石」。1954年5月,兩蔣同乘「峨嵋號」補給艦來到大陳鼓舞士氣;12月,一江山守軍官兵刺血簽名,宣誓效忠,死守孤島,與島同命。
1955年元旦,王生明榮膺第五屆戰鬥英雄的第一名,返台接受表揚,老蔣親授獎和勉勵。離台前他深知此去將不復返,乃在中山北路的照相館拍了一張全家福照片,那時獨子王應文剛讀初一,記憶中在基隆碼頭臨上中字201號運輸艦時,正在下雨,父親用手帕覆蓋兒子的頭上,生離死別的一幕令他永生難忘。
共軍在古寧頭戰役失敗後,處心積慮要拿下一江山,進而威脅大陳島,此時,MIG-15已進駐新建的路橋機場,自蘇聯購得四艘驅逐艦和一些魚雷快艇。1954年8月,浙東前線指揮部司令員張愛萍開始擬定作戰計畫,準備發動陸海空的三棲登陸戰,開戰前先後擊沉駐守大陳島海域的「太平號」護航驅逐艦、「中權號」坦克登陸艦和「洞庭號」砲艇。
有鑑於運補的航程遙遠,P-51螺旋槳戰鬥機已非MIG-15噴射機的對手,共軍已經掌握制海和制空的優勢。國防部長俞大維認為大陳島不可守,不能守,不必守,但老蔣執意要背水一戰,孤島的命運因而決定。戰前王生明下令部隊中父子、兄弟必須撤走一人,留下活口;開始強化地下工事,在山厓建造塹堡壕溝,他和參謀長王曰誥坐鎮北江山,政治部主任孫剛甫堅守南江山。
1955年1月,海上風狂浪高,巡弋的美軍第七艦隊已避走菲律賓,共軍分析氣象和水文,預測18日(農曆臘月25日)是晴天,風浪最小,機不可失。當天上午07:35,共軍飛機開始轟炸,落彈五百多枚,中午後海軍又以艦砲射擊了上萬發砲彈,一時彈丸之島硝煙四起。下午2時後,共軍分三路進攻,利用掛在竹竿的火藥包、火焰噴射器和火箭筒,造成在坑道和岩洞裡的國軍重大傷亡。
19日,南北一江山的160和203高地在頑抗後相繼被攻陷,零星戰鬥持續到20日下午4時許,王生明在與大陳司令部最後的無線電通話中說:「敵人距離我僅50公尺,我留下最後一顆手榴彈給自己」,接着引爆而壯烈成仁。一江山的1, 039名官兵在孤立無援下,苦撐了61小時,最後陣亡7百多人,震驚了全國和自由世界。
共軍攻佔一江山島後,火砲的射程已經可以覆蓋大陳島,敵機對大陳島不斷騷擾。雖然去年的12月已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但尚未換約,大陳島並不在協防的範圍內(僅及於台灣和澎湖),美國乃提出大陳撤軍的「金剛計畫」,並透過蘇聯外長莫洛托夫轉告中共,勿攻擊國軍的撤退行動。
1955年2月8~14日,美國第七艦隊動用軍艦和飛機的護航,將2.8萬軍民撤出,結束第一次台灣海峽危機。三日後,共軍登陸佔領大陳島,至此,浙東沿海的所有島嶼皆易手。蔣介石的想法是如果死守一江山,可冀望提振士氣,向美方表達反共決心,此一戰役已達到目的,促成了日後的美軍協防台澎金馬。
王生明殉國後,老蔣親臨台北三軍球場的靈堂致祭,追晉烈士為陸軍少將,入祀忠烈祠,美軍顧問團團長蔡斯少將也來弔唁。第二年老蔣又出席戰歿者周年祭,空前未有。蔣宋美齡為陣亡官兵與大陳島撤退來台的孤兒,在士林嶺頭創辦了華興育幼院,遺眷也安置在中和鄉的一江新村,算是對忠誠於他的人很照顧。
王應文中學畢業後,父志子隨,報考政工幹校新聞系(11期),幹到上校,退伍後以榮民的身份發起組織「一江山戰役協會」,研究軍事歷史。1997年,他和幾位遺族一同來到一江山島祭奠,當地政府不以他為敵將之子,安排了陪員帶路登上當年在203高地的指揮所,荒煙蔓草中,他拾了一塊殘堡的石頭,摘了一束蔓藤,帶回台灣當作將亡父的英魂迎回家中。
當年指揮一江山戰役的張愛萍成為中共「開國」後授銜的十大上將之一,後來當上國防部長和國務院副總理。王應文在北京和他的兒子張翔不期而遇,兩人都當過軍人,在敏感的場合,雙方說話都十分謹慎。張翔竟說:「你老爺子是好樣的,如果國軍的將領都像是令尊一般,也許歷史又將不一樣了」。
2020年2月6日,王應文因病辭世,享壽79歲。7月中旬我冒着溽暑來到中和區的永和路,找到已改建為公寓的「一江新城」,小廣場上立有「一江山殉難烈士紀念碑」,頂端是王將軍的戎裝銅像;然後轉車來到中山區一江街的公園,花圃裡亦插着一個紀念碑,惟碑文年久已顯模糊。
在三級古蹟的芝山岩地區居住達數十年之久,這條連貫名山里和岩山里的至誠路,車來車往,它的故事源由鮮有人去探究,多少人不知珍惜兩岸的和平,不由喟嘆烈士已千古寂寥。
* 原文刊載於金門日報副刊,2020.08.06
近 31 日
3 次瀏覽
本訊息有 0 則查核回應
目前沒有已撰寫的回應,建議對其抱持健康的懷疑。
加 LINE 查謠言
加 LINE 查謠言
LINE 機器人
查謠言詐騙